【你/我眼中的遊行】性別友善記者──史倩玲

作者:史倩玲

第一次參與遊行是哪一年?在此之前對遊行/同志有什麼印象?

在成為記者之前,我就曾和友人一同參與遊行,記不大清楚是第幾屆了;不過我身邊的(異性戀)朋友都滿友善的,會主動關心社會議題,反而是同志朋友因擔心身分曝光,所以不願意參加。

這幾年在遊行現場最令你印象深刻的事?

後來因採訪工作以記者身分來到遊行現場,深刻感受到每一年的變化──同樣是遊行隊伍中的扮裝類型,從較為單一、典型的紅頂藝人,到近兩年演變為百花齊放、多元豐富的樣貌,甚至還有人以Lady Gaga的造型出場;再來是女同志人數明顯變多,參與方式不同於早期的沉默、害怕,逐漸轉為大方、自信的模樣,並勇於宣示自己的主體性;當然還有每年都只著一條內褲出場的水男孩,非常吸引媒體與民眾的目光!

雖然同樣都是嘉年華會的氣氛,但可以發現,這幾年加入遊行的民眾、團體透過各種服飾裝扮,傳達出更為多元的想像;而不再只是早期的刻板印象,或停留在「男同志就等於男扮女裝」的認知。這是我在同志遊行中看見的社會文化的進步,也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就你的觀察,台灣同志遊行與國外的有何不同?

我沒有參與過國外的同志遊行,只是透過一般媒體,如路透社,接收這方面的新聞訊息,不過我覺得國內外同志遊行的差別,比較屬於文化上的差異;就像外國人的party與台灣在地的party,不論是舉辦或參與方式皆會有所不同,跟是否為同志遊行倒是沒什麼關連。

對於下一個十年的遊行有何想像或期待?

很期待未來的同志遊行氛圍,能維持在光譜上偏向歡樂、正面的調性。以異性戀的身分來說,我認為遊行是一年一度讓社會大眾看見、認識同志族群的大好機會,尤其對同志父母來說,會希望知道自己的子女過得愈來愈好。

呈現陽光、積極的同志族群形象,不表示將議題擱置一旁,只是議題有很多種談法,不見得非得要透過悲情/悲憤的表達方式。我認為遊行走到現在,仍然累積不少運動成果,雖然無法像推動法案那樣,衡量確切進展了多少,但如果能持續正面形象的經營,逐漸影響每年觀看遊行的廣大群眾,相信終有一天,影響力就能擴散到國家政府、制度政策、教育文化等各個層面。

最新故事

ms_MYBahasa Mela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