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遊行,我想說…】紀大偉:同志遊行觀察報告

作者: 紀大偉(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26 September 2012

同志大遊行在台灣的發展讓人驚艷。有幾個特點值得一提:

一、規模龐大:
  台北遊行的參加人數從十年前的兩千人增加為近年來的數萬人,已經堪稱全亞洲規模最巨的同志大遊行之一。

二、訴求多元:
  在台北遊行現場之中,可以看到遊行內部的多元參與者──除了俊男美女證明了情欲的必要和力量之外,愛滋人權運動者(含愛滋兒童)、身心障礙同志、勞工團體等等也走上街,顯示遊行的多元訴求。

三、地點多元:
  除了台北之外,遊行也在高雄、台中、花蓮舉行,讓同志的隊伍走出台北,儘可能走遍全台灣。
 

以上這些特點是台灣同志遊行彰顯出來的幾個特色,比較留意遊行動態的一般民眾也會注意到這些。

除了這些明顯的特色之外,另外幾個比較不被看見的特點也該留意:

四、主辦單位的組織化:
  遊行主辦單位並不是公家單位,也不是民間的公關公司,而是非營利的民間團體──然而,它籌辦數萬人活動的能力卻不遜於公家的政宣大拜拜或公關公司辦的演場會。遊行主辦單位的凝聚力量不是商機而是對於同志人權與尊嚴的理念,而凝聚的過程與成果都證明了同志運動在台灣的成熟度。

五、跟商業界保持距離:
  我在美國的同志遊行看到遊行手冊列出好幾頁的幾十個贊助商、遊行現場的花車大多繪有各企業LOGO,然而這些在台灣的同志遊行看不到。台灣同志遊行到目前為止跟商界保持距離,沒拿企業的贊助(其實也沒有拿官方的補助),應該是同志運動之內之外持續的爭議課題。
拿商家的錢,在遊行中看到大量企業LOGO,誠然給人一種歌舞昇平的歡快感(euphoria)(看哪,各大企業也來為同志站台了),但這種歡快感容易遮避了同志遊行的真正訴求,讓人誤以為「同志已經受到足夠的挹助了、同志已經變快樂了」;
而不拿企業的錢,同志遊行的訴求就比較突顯,同志可以高唱主體性,而不必受制於官方或商界的考量──這種草根性在整個世界都向錢看的時候特別難能可貴,但我也同時覺得,五年後、十年後的整體情勢可能更加商業化,同志遊行還是要提早考慮跟商界合作的策略(不只是要不要,也還有怎麼做)。

六、同志遊行在主流媒體上幾乎沒有能見度:
  有些朋友在遊行之後檢閱電視報紙新聞,悲憤發現媒體幾乎不報同志遊行了。這一點我們倒可以想開了:同志運動在1990年代需要跟主流媒體合作,但這年頭雙方很難接頭了。
主流媒體對絕大多數的遊行抗議視而不見(並非獨漏同志),寧可報導夜市美食與名流緋聞,而且某些媒體幾乎要燒光它們自己的招牌了。任何追求社會正義的行動都必要在主流媒體之外尋求更多元更靈動的現身管道。臉書是一種管道,但聰明的同志會用想像力發現雞蛋要放在好多個不同的籃子裡。

流行趋势

最新故事

zh_TW繁體中文